地质科技情报
主办单位:教育部
国际刊号:1000-7849
国内刊号:42-1240/P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3255 人次
 
    本刊论文
辽宁省中新生代盆地深层地热地质条件调查与研究

  [论文摘要]着重介绍了辽宁省中新生代盆地分布特征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分析评价各盆地的地热地质条件,确定了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有利地段,提出开发规划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新生代盆地,地热,资源,勘查开发

    地热资源是储存在地球深部可再生的环保型洁净能源。有人称地热能是继石油、煤、天然气之后的第四能源,因利用广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在开发投资及利用方面优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

    辽宁省的地热资源十分丰富,鞍山汤岗子、葫芦岛兴城、丹东五龙背等地热全国闻名。这些地下热水不但用于医疗,还广泛用于取暖、温室种植、养殖等,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已初见成效。虽然辽宁省地热资源已经开发利用,但仍局限于对浅层地热的开发,对于一些断陷盆地深层地热开展的工作较少,其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辽宁省中、新生代盆地的深层地热资源有着广阔的资源远景,其地热地质条件与许多地热资源开发程较高地区(如北京、天津)的地热地质条件相似。因此应加大对地热资源勘察开发的力度,让资源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二、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1、地形地貌

    辽宁地貌是受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演变而成的。我省总体上是以下辽河平原为中心,向东西两侧由平原、丘陵过渡到山地。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部平原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根据我省地形地貌特点,可将我省全区区域性地分成四大地貌单元,即辽东山地、辽西丘陵山地、下辽河平原以及辽北低丘。

    2、地层岩性

    辽宁境内地层发育较齐全,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太古界和早元古界的基底变质岩系广泛分布于辽东和辽西地区。上元古界及古生界分布在太子河流域、大凌河流域、复州湾一带。中生界广泛分布于全区,第三系见于抚顺及沈北一带,而第四系冲积层则遍布于中部广大平原地区。

    辽宁省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岩浆岩十分发育,分布广泛。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火山岩。主要岩性为花岗岩类、闪长岩类。

    3、地质构造

    辽宁省断裂方向以东西向、北东及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和南北向。断裂构造可分为超岩石圈断裂、岩石圈断裂、壳断裂和一般断裂四类。

    ①深部地质构造

    对中新生代盆地来说,朝阳盆地、阜新-义县盆地重力低值区地势相对上升、地幔坳陷、地壳厚度较大,沈北盆地、大民屯盆地和下辽河盆地为地势沉降区,地幔隆起,地壳较薄。

    ②中新生代的火山构造

    辽宁中、新生代火山构造明显受区域构造的控制。辽西地区火山活动带火山活动强烈,时间较长,火山喷发带呈北东向长条带状平行排列,与区域同方向广泛发育的断裂构造线及褶皱方向一致,显示出断陷区构造带上的构造特点。而辽东地区火山活动带的火山活动相对较弱,发生的时间较晚,火山喷发带断续沿北东和北西及近南北方向排列,构成棋盘格子状,显示出隆起区上的断裂构造特点。

    三、中新生代盆地分布及基本特征

    1、中新生代盆地分布

    辽宁省中新生代盆地分布广泛,省内共有中、新生代盆地84个,其中侏罗纪盆地10个、白垩纪盆地69个、第三纪盆地4个、第四纪盆地1个。省内各地区均有盆地分布,其中辽宁西部地区有28处,中部地区有11处,分布较为密集,规模较大,而辽东地区有45处,分布相对零星、规模小。

    2、中新生代盆地基本特征

    辽宁省84个中、新生代盆地的生成于六个地质时期。每个时期生成方式、所处构造位置、形态特征、建造组合、构造变形等方面特征均不相同。其总体演化过程,早期为断陷阶段,晚期为坳陷阶段。断陷阶段为箕状盆地,坳陷阶段为基本对称式盆地。这些不同时期形成的盆地总的特征是侏罗纪时期为继承性盆地,白垩纪时期为上叠式盆地,老第三纪时期为裂谷式盆地。

    四、深层地热勘察及开发利用现状

    1、勘察现状

    我省地热资源丰富,相继开展过不同比例尺的调查、勘察、评价工作。但这些勘察工作多限于就热(温泉)找热或勘察深度较浅,对中新生代盆地深部地热的勘察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自2000年以来,我省加大了在各盆地的深部地热勘察工作。大连市的深部地热勘察工作开展比较广泛,已成地热井多眼,其勘察深度一般在1500~2000m,最深达3020m。在阜新东梁、本溪等地成功的施工了地热井。锦州市、鞍山市也在进行深部地热勘察。

    朝阳盆地地热勘察为普查阶段。阜新东梁则在三维地震的基础上钻探成井,提交完井报告。大民屯前当堡地段仅利用已有钻孔进行了地热试水试验,沈北盆地在个别地段进行钻探工作。下辽河盆地虽然在大洼等的施工了多眼地热井,但是没有正式的深层地热勘察报告。

    总之,本次研究的五大盆地地热勘察工作多处在普查阶段,勘察程度较低。

    2、开发利用现状

    全省有天然出露和人工揭露地热55处,最高温度达98℃。省内地热开发的多数为断裂深循环型,以天然出露并经进一步勘查扩大了资源开发前景。对于深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仅限于盘锦市、大连市等城市,利用程度较低。

    五、中新生代盆地地热地质条件

    多数中新生代盆地为断陷盆地,沉积巨厚,发育迭置多层的热储系统,主要热储层是中新生代砂岩孔隙裂隙热储和古生代与上元古代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型热储。盆地热流值较高,为60~83mW/m2,热储温度35~100℃。下面就重点调查的盆地内与地热成生相关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温场特征等几方面进行地热地质条件论述。

    1、下辽河及大民屯盆地

    ①地层岩性

    下辽河盆地与大民屯盆地同属一个构造单元。下辽河盆地中,上第三系厚度大的明化镇组地层及第四纪地层覆盖在馆陶组地层之上。且明化镇组下段发育一层稳定且较厚的泥岩层,导热性差,是良好的盖层,盖层总厚度500-1400m。热储有多层,盆地基底的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构成本区的下部热储层,埋深较大,温度高;沙河街组及东营组的砂岩、砂砾岩为中部热储层;上部的馆陶组热储由粗碎屑砂砾岩构成,富水性相对较好,为良好热储层。

    大民屯盆地的盖层由东北向西南厚度增加,一般厚度1500~2500m,岩性主要为第三系的泥岩、砂岩和砂砾岩,保温性较好。热储主要分为三层,上层为沙一段下至沙三段上,岩性为砂岩和砂砾岩;中间层为沙四段,岩性为砂岩和砂砾岩,埋深较大,大于2000m;最下层热储由盆地基底太古代混合花岗岩和中生界白垩系的砾岩组成。

    ②地质构造

    下辽河盆地和大民屯盆地属于下辽河断陷大地构造单元,区域内可进一步划分为六个二级构造带,南部自西向东依次为:西部凸起带、西部凹陷带、中央凸起带、东部凹陷带、东部凸起带,北部为大民屯凹陷带。中生代以前的构造运动以地台型稳定的整体升降为主,中生代后期,构造运动比较活跃,老的格局开始解体,构造线方向由东西转为北东向,初步形成了凹凸相间的基本构造格局。这种构造格局控制着盆地地温的分布。

    ③地热水文地质特征

    下辽河盆地中钻探程度高,钻孔多,已证实几乎所有的地层段都有含水层。按地层时代从新到老可分为三个热储系统。上部为上第三系热储系统、中部为下第三系热储系统、下部为古潜山热储系统。

    大民屯盆地地下热水主要赋存在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及碳酸盐岩溶隙中。

  主要的热储层为沙一段下至沙三段上及沙四段岩性为砂岩和砂砾岩层,埋深小于3000m,水量不大,小于1500 m3/d。

    ④地温场特征

    据已有资料,下辽河盆地和大民屯盆地的常温带深度为50m,常温带基准温度11.5℃,盆地中幔隆区地温梯度值为2.85~3.96℃/100m。主要热源为深部幔源热,属传导型地热。

    地温分布主要受深部地质构造和前新生代基岩的埋藏深度影响,高温区基本与构造和浅埋的新生代基岩的分布相对应。另外浅部的含水层(埋深小于1500m)还受到地下水活动影响,温度相对较低。

    2、沈北盆地

    ①地层岩性

    沈北盆地盖层由新生界第四系及第三系组成、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夹钙质页岩、油页岩、砂岩、砂砾岩及煤层等中,各处厚度不均,多在500~1500m。热储层主要由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和古生界的碳酸盐岩以及太古界混合花岗岩的构造破碎带等构成。

    ②地质构造

    沈北盆地属老第三纪大陆裂谷型盆地,受郯庐断裂系控制。由于其位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与郯庐断裂系交汇部位,近东西向断裂发育。断裂发育使其基岩相对破碎,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富集。沈北盆地位于金州-营口-沈阳深部构造变异带上西侧,该变异带呈北北东向展布,与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及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展布方向大体一致。该变异带上分布有多处地下热水点、地热异常明显。

    ③地热水文地质特征

    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依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将工作区主要含水层自上而下可分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第三系顶部砂砾岩孔隙含水层、第三系玄武岩裂隙含水层、震旦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碳酸盐岩溶裂隙含水层。

    依据钻孔资料,第四系和第三系富水性差,不利于地下热水的富集,仅局部地段断裂破碎带发育,赋存少量地下热水。底部碳酸盐岩含水层相对富水,温度较高,为沈北盆地的主要热储层。

    ④地温场特征

    据以往资料分析,沈北盆地内常温带一般深30m~60m,地温为9.5~10.5℃。地温梯度较高,约为3.5℃/100m。

    3、阜义盆地

    ①地层岩性

    盆地内第四系和中生界白垩系共同构成盖层,岩性以泥岩为主,保温隔热较好。理想的热储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或长城系高于庄组的的碳酸盐岩。热储层埋深1500-2500m。

    ②地质构造

    盆地内构造较复杂,断裂较发育,深部构造处于NNE向延伸的阜新~绥中区域深部大断裂部位。该断裂在与盆地同生过程中,成为白垩系古裂谷型沉降带,底部伸展拉张作用,使上地幔软流层沿此断裂带上拱,使幔热源成为主要热源。

    哈尔套-锦州断裂是盆地内发育的壳断裂,北段断续出露,南段与北西断裂相交成多字型构造。沿此断裂出露有汤河子温泉、汤池子温泉、清河门煤矿热水等。这基本能说明哈尔套-锦州断裂是一条深大的控热构造。

    ③地热水文地质特征

    长城系高于庄组及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含水系统是盆地中主要理想的热储系统。其含水量的大小决定于岩溶的发育情况。

    盆地四周基底隆起区是盆地地热的补给区,降水向深部渗流,成为盆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深部基岩裂隙热水层的补给主要方式有:垂直方向相邻含水层之间压实水的越流补给和断层的导通。

    ④地温场特征

    已有钻井揭露主要岩石为砂岩、砂砾岩、泥岩等,地下岩层温度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受岩性的影响较小。但是其地热增温率在不同深度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别,850-1350m增温率达3.84℃/100m,井底1600-1710m增温率最高,达到6.3℃/100m,其它深度增温率正常。综合20-1710m,地热增温率为2.60℃/100m。

    ??赋存地下热水的空间应该为储热构造或其影响带。因此推断地下热水形成方式以热对流为主,热传导为辅,尤其在深大断裂发育或其影响部位存在热对流循环。但是热对流型式的地下热水形成受深大断裂的控制,分布面积小。因此说阜新~义县盆地深部的地下热水形成应以热传导为主,兼具热对流。

    4、朝阳盆地

    ①地层岩性

    朝阳盆地地表出露的地层以第四系为主,广泛分布于盆地中部。盆地周边为丘陵山区,出露的地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杨庄组及长城系高于庄组、白垩系义县组、九佛堂组及侏罗系等。

    该盆地内较薄的第四系沉积物和较厚大于1000m的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砂质页岩、砾岩和义县组火山碎屑岩为热储层的良好盖层。而热储层为古生界和元古界硬脆性岩石层碳酸盐岩,储热条件较好,其埋深大于2000m。其上有较厚的良好隔热层-中生界砂质页岩、火山碎屑岩。从浅层地温场特征分析,浅层地温没反映出较深部地热异常特征,表明本区储热层隐伏较深,隔热层较厚。

    ②地质构造

    朝阳盆地四周主要发育有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与区域性的北票-朝阳、北票-建昌深断裂构造共同构成全区总的构造格架,较大断裂发育18条。

    形成朝阳断陷盆地的周边老断裂构造为地热异常区的边界断裂构造,盆地内隐伏走向东西的断裂为喜山期,切割深度较深,有利于热量的导出。据前人地温场、水化学场及土汞含量异常综合分析,推断这些断裂为导热断裂。

    初步认为,本区地热为盆地自然增温型兼断裂深循环型,即热源热量以传导和对流两种形式传递。

    ③地热水文地质特征

    富含热水地层岩性推断为古生界和元古界硬脆性岩石碳酸盐岩,另外九佛堂组及义县组的断裂发育处和影响带内也会存在一定的水量。如钻井揭露地层为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砂页岩,深225-300m处发育有裂隙,经简易水文观测,在该段有自流现象,水头高出地面0.76m,自流量0.09l/s。

    深部水化学类型HCO3-Na型为主,矿化度多小于0.6g/l,局部0.6-1g/l,PH值7.50-8.29属弱碱性水。

    ④地温场特征

    通过收集测温资料分析,确定本区恒温带深度为35m,地温10℃,地温梯度约2.7℃/100m。

    盆地内已有钻孔地温由上至下有逐渐升高的规律,尤其在275m-510m深度内更为明显。在510m深度上地温最为29.18℃。地温梯度在恒温带(35m)以下至275m为波动性变化,275m以下增大较快。该孔地温梯度值为2.83℃/100m,恒温带以下平均地温梯度为2.67℃/100m。钻孔岩性为砂岩、页岩,地温和地温梯度分布受岩性影响较小。

    六、地热成生条件分析

    1、地下水条件分析

    ①地下水赋存空间分析

    赋存空间主要指岩石空隙,受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影响。岩石性质是地下水存在与否较为重要的一个条件。不同的岩石性质不同、富水程度也不一样。一般碳酸盐岩、砂岩等碎屑岩富水较好,而泥岩、页岩富水差或不含水。砂岩、砾岩的孔隙裂隙,碳酸盐岩的溶隙往往是地下水富集的地方

    碳酸盐岩是否富水取决于岩溶裂隙的发育程度。岩溶发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本地区岩石的裂隙、断裂的分布条件和发育深度。一般的说,碳酸盐岩地区只要有断裂带存在,就有富水的可能。另外在断层的影响带、地层的不整合接触面、侵入岩的接触带等也易富水。

    砂岩物理性质很不一致,主要取决于密实度,这种地层受力后特别易于产生大量断裂构造,裂隙比较发育是砂岩特点之一,也是砂岩含水和充水的先决条件。

  如下辽河盆地上第三系的砾岩、砂岩,处于半固结成岩状态,且受区域构造活动影响,裂隙很发育,富水量大,可达1000-3000m3/d。阜新-义县盆地、朝阳盆地砂岩密实度大,受构造活动影响也不大,富水小或不富水。

    较软的岩层如泥岩,即使张性断裂发育,但由于后期风化作用充填物呈泥质物,因此不能起到很好的透水和储水作用。

    地质构造发育部位及其影响带的岩石较破碎,可为地下水存在提供储存空间,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不论地壳深部和浅部都具有同样的规律。地质构造尤其是深部断裂是地下水赋存空间存在的主要控制因素,岩性相对来说则属热储层存在的次要影响因素。

    ②地下水的补给源分析

    地下水的补给源不同,开发潜力不同,可开采年限不同。深部地下水的来源来自哪里?通过对几个盆地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岩性和岩相分析,我们认为有原生封闭的地下水,有上部岩层的压实沉积水,有上下含水层的越流补给,有下部热水通过控热构造的承压补给。

    下辽河盆地的馆陶组地下热水接受上层越流补给,在台安县城以北,上层明化镇组地下水与馆陶组地下水之间由于部分地带无隔水层发生了水力联系,直接接受明化镇组地下水的补给。其下部东营组、沙河街组含水层主要为原生封闭水和压实沉积水。

    其它盆地的深部含水层也多属于原生封闭水或经上部岩石压实作用而沉积下来的水,其次为经断裂构造导通和上下含水层越流来补给地下水。如大民屯盆地和沈北盆地主要为压实沉积水和经断裂构造导通补给。阜新-义县盆地、朝阳盆地则以断裂构造导通补给为主。

    2、地温条件分析

    大部分人认为幔源热是地热资源的主要热源。幔源热经热传导和对流等不同形式将热传至地壳浅部,使地壳浅部温度升高,形成较高的地温。另外地热资源的热能部分还可来源于岩浆余热和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热。

    通过分析辽宁省中新生代盆地地质环境背景和地热地质条件,其地热资源的热源主要为幔源热,次要热源为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热,仅局部地段可能来源于其他热源,如岩浆余热等。且热源传热量主要以热传导形式传递,深大断裂发育地段则多为对流形式传递。

    3、地温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深层地温分布受基底构造的控制,除少数地区具有沿基底断裂上升的地下热水形成的局部地温异常外,地温分布一般都受基底构造的控制,属传导形成的地温场。

    地温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深部地壳结构、岩石性质、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等。地质构造是地温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其它均属次要影响因素或影响很小。低热导率的盖层起保温隔热作用,是地热存在的有利条件。

    七、地热勘察规划建议

    综合各盆地的地热地质条件,考虑深大断裂的发育及影响地段,以及热储层的岩性(以碳酸盐岩、砂岩为最佳),同时兼顾所处的地理位置,最后圈定五大盆地中十个地段为将来勘察的有利地段。

    ①下辽河盆地大洼-海外河地段:位于下辽河断陷的中央凸起部位,二界沟岩石圈断裂从东部通过。热储层岩性为馆陶组砂岩,盖层为泥岩。

    ②下辽河盆地兴隆台-马圈子地段:主要包括盘锦市兴隆台区及双台子区,位于下辽河断陷的中央凸起与西部凹陷接触部位,有辽中-大洼岩石圈断裂带通过,热储岩性为砂岩。

    ③下辽河盆地曙光-杜家台地段:属古潜山地热,热储岩性为碳酸盐岩,威远堡-盘山岩石圈断裂带从中部穿过。

    ④大民屯盆地大民屯-前当堡地段:该地段地温相对较高,且地质构造发育,威远堡-盘山岩石圈断裂带和辽中-大洼岩石圈断裂带汇合为一通过该地段。热储层岩性为砂岩。

    ⑤大民屯盆地的法哈牛地段:与沈阳市于洪区相邻,地质构造较为发育,主要为法哈牛构造。热储层岩性为沙海组四段砂岩。

    ⑥沈北盆地大望花台-郎家寺地段:该地段热储层为古生界和元古界的碳酸盐岩,且该地段位于两断裂构造发育和影响部位。

    ⑦沈北盆地道义—田义屯地段:该地段位于两断裂构造发育和影响部位,热储层为古生界和元古界的碳酸盐岩。

    ⑧阜新-义县盆地的阜新东梁地段:位于阜新市区西南,该地段地质构造发育,理想热储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

    ⑨阜新-义县盆地的锦州地段:包括锦州市区,该地段位于锦州盆地的南部,阜新-绥中区域深部断裂由此通过,切割了锦州地幔凸起,且盆地基底埋藏浅,理想热储为雾迷山组碳酸盐岩。

    ⑩朝阳盆地朝阳地段:为朝阳市区及西郊地区,朝阳-药王庙断裂带由东部通过,沿此断裂曾有零星的早白垩世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

    八、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辽宁省全区分成四大地貌单元,即辽东山地、辽西丘陵山地、下辽河平原以及辽北低丘。境内地层发育较齐全,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辽宁省位于古亚洲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复合部位,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构造发育。

    2)辽宁省内共有中、新生代盆地84个,其中侏罗纪盆地10处、白垩纪盆地69处、第三纪盆地4处、第四纪盆地1处。省内各地区均有盆地分布,其中辽宁西部地区有28处,中部地区有11处,而辽东地区有45处。盆地总的特征是侏罗纪时期为继承性盆地,白垩纪时期为上叠式盆地,老第三纪时期为裂谷式盆地。

    3)辽宁省地热勘察工作多限于就热找热或勘察深度较浅,对中新生代盆地深部地热的勘察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4)下辽河盆地热储地质结构模式为:明化镇组泥岩和砂岩及第四纪地层覆盖在馆陶组地层之上,导热性差,是良好的盖层。热储有多层,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构成本区的基底热储层,埋深较大,温度高;沙河街组及东营组的砂岩、砂砾岩为中部热储层;上部的馆陶组热储由粗碎屑砂砾岩构成,出水量1000~3000m3/d,为良好热储层。主要热源为深部幔源热,属传导型地热。

    5)大民屯盆地的盖层由东北向西南厚度增加,岩性主要为第三系的泥岩、砂岩和砂砾岩,保温性较好。热储主要分为三层,上层为沙一段下至沙三段上,岩性为第三系的砂岩和砂砾岩,中间层为沙四段,岩性为砂岩和砂砾岩,埋深大于2000m。最下层热储由太古代混合花岗岩和中生界白垩系的砾岩组成。主要热源为深部幔源热,属传导型地热。

    6)沈北盆地盖层由新生界第四系及第三系组成、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夹钙质页岩、油页岩、砂岩、砂砾岩及煤层等中,各处厚度不均,多在500~1500m。热储层主要由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和古生界的碳酸盐岩,以及太古界混合花岗岩的构造破碎带等构成。主要热源为深部幔源热,属传导型地热。

    7)阜新-义县盆地内第四系和中生界白垩系共同构成盖层,岩性以泥岩为主,保温隔热较好。理想的热储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或长城系高于庄组的的碳酸盐岩。热储层埋深1500-2500m。主要热源为深部幔源热,属传导型地热,局部为对流型地热。

    8)朝阳盆地内较薄的第四系沉积物和较厚大于1000m的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砂质页岩、砾岩和义县组火山碎屑岩共同构成良好盖层。而热储层为古生界和元古界硬脆性岩石层碳酸盐岩,其埋深大于2000m。主要热源为深部幔源热,属传导型地热,局部为对流型地热。

    9)地热资源的存在与否决定于地下水条件和地温条件。地下水条件包括赋存地下水的空间即热储层和地下水的补给源,其中热储层是地热资源存在的先决条件,除下辽河盆地热储层主要为半成岩的砂岩外,其它盆地的储热空间均受构造控制。热储层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质构造,其次为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是地温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他因素如深部地壳结构、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等对地温控制较小。低热导率的盖层起保温隔热作用,是地热存在的有利条件。综上,地质构造特别是深大断裂的发育是中新生代盆地地热资源存在的关键条件。辽宁省中、新生代盆地深部地热资源的热源主要为幔源热,地热属中低温热传导型,局部为对流型。

    10)辽宁省中新生代盆地深层地热地质条件良好,尤其是下辽河盆地、沈北盆地、阜新—义县盆地。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理想的地层岩性决定了其深层地热资源的成生。综合分析各盆地的地热地质条件,确定了十个地热资源勘察的有利地段。

    2、建议

    1)集中有限的资金选择1-2个地热成生有利地段作为示范工程,找到适宜辽宁省中新生代盆地深部地热资源勘察的合理有效方法,地热地质条件类似地段的地热勘察可参照进行,必将节约大量资金。

    2)建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将地热资源开发勘察纳入国土资源勘查规划,使地热资源开发与国土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开发利用。

    3)鉴于深层地热勘察开发成本较高、投入较大,建议采用政府和商业等多元化投资方法开展公益性、商业性地热勘察开发。

    4)作为一种环保型新型能源和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地热资源,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对其勘察开发给予鼓励或优惠性政策,促使这一资源的早日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地下热水分布图》及说明书,地勘局二水1983年编制。

    [2]《辽河断陷地热基本特征与油气资源》,辽河油田研究院1984年编制。

    [3]《朝阳市区地热地质前期工作报告》[R],地勘局一水1993年编制。

    [4]《辽宁省盘锦上第三系地热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R],1997年编制。

    [5]《辽宁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报告》[R],1999年编制。

    [6]《辽河盆地地热资源调查研究》[R],2000年编制。

    [7]《辽宁省新民市前当堡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R],2001年编制。

    [8]《辽宁省锦州市城区地热地质调查报告》[R],2001年编制。

    [9]《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地区下第三系地热资源调查评价》[R],2001年编制。

    [10]《沈阳地区地热地质调查报告》[R],2002年编制。

    [11]《阜新市东梁区DR-1地热井完井报告》[R],2002年编制。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地质科技情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地质科技情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